淘宝后院人人都在蹭热点,你该如何保持清醒?|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红院新传人

人人都在蹭热点玉骨销魂,你该如何保持清醒?|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红院新传人
导读:微信公众号二更食堂因为发表不当言论,二更创始人丁丰宣布永久关闭二更食堂公号,一个百万粉丝的大号就此消亡扔蛇门,这无异于是当下内容创业者的一记警钟。流量是互联网经济中最受追捧的信仰,不择手段追热点,是内容创业者在流量追逐之下价值观的扭曲。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俊飞教授说,这是一个黄钟尽毁,瓦釜雷鸣的时代。今天,再读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泳教授的著作《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是新传学子对这一事件的反思。人人都在蹭热点,你该如何保持清醒?

众声喧哗
看这本书,有一种坐了一辆贯穿东西南北火车的既视感,从一开始都在维护私人领域淘宝后院,追求私人的自由,追求市民的权利风雨官道。讲究公共性原则,公众使用理性而形成的舆论已不再是舆论。它不是源于单纯的美好,而是源于私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公开讨论。到后来的个人化和两极化以及充满争议性的对话,公共事务和繁复的私人意见在紧张的快速流动的媒体中缠绕在一起解难难分,形成鲜明对比。
网络空间的私域与公域范围争辩,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偏离和游移。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嘈杂,张兆艺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炎爆慎。

在自媒体发展繁荣的今天,人们可以选择各种媒介形态来表达自我。诸如“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是作家”的观点已经不再新鲜。如果说以前只有几个“大喇叭”控制着信息的传播和观点的表达,那么现在,很多人手中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小喇叭”。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自己手中形态不一、颜色各异的喇叭,大声说出内心的想法。一时间,人声鼎沸、千言万语,再也没有以前所谓的异口同声、众口一词了。
从一开始的互联网,让无声的中国有声——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出口。互联网海阳之窗,让无声的中国有声,但是千言万语,却也汇不成一句话。由上而下的大众传播被个人化双向沟通所替代,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创造信息的过程;游戏与学习的边界将因为网络的出现而逐渐模糊;在一个没有边疆的世界,人们不用背井离乡就可以生活在别处。大众媒体逐渐蜕变为公众共有媒体。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突破了传媒所不能及。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到非线性,由收敛型到发散型转变小蜜蜂网赚。众媒时代的信息在交互性和内爆的状态下无休止的向外扩张,导致网络舆论和网络营销频繁失控,工具理性盛行而价值理性凋敝。
如作者所说: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传播媒介极大的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周期,信息内容处于永久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狭隘的时间和界限限制,其传播速度之快,交流范围之广都是以前难以企及的。也正是在这场无声的信息革命中,衍生了大量的嘈杂之声。产生了喋喋不休的妄语堆积的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

互联网被视为一种公共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在增加这种嘈杂的音量都在为喧哗而喧哗。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众媒时代,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可以发声,同时也意味着每个人的声音都会被忽视。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在说,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耐心去听,很少有人很用心的去说缚绑王爷,也很少有人理性的去说,似乎都是为了蹭热度,似乎不说点什么就会显得与时代脱节,似乎只要沉默别人就没法发现自己的存在。这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病。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当私人组织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公共权力,同时国家侵入私人领域而开始。公域和私域的区分被模糊以后,亲密领域和家庭生活的均衡被家庭和经济社会极化所打破以后,理性批判性的讨论让位于消费文化之后,使公众领域变为必然。

唯一不变的也许只有意识形态,它如同一个潜伏的精灵只待适当的时机就膨胀爆发,杀伤力冲击到方圆百里。在传统暴政下的生活也许是不愉快和残酷的,但人在本体上不需要经过一种有意识的、为政治所强迫的系统改造,传统暴君会尊重某些自主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如朋友和家庭,以及教育和宗教信仰的自主性恰好是极权主义的攻击目标。极权主义以政治的需求支配与宰制人所有的领域,否定人的基本权利殷光栋,特别是隐私权,在这样的全盘控制下,一切事物都是公共性的,甚至连个人内在最隐私的情愫或思绪,都可以被政治机构的权利随时地、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
维持披露与隐匿之间的张力,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是社会福祉都是必要的巴比伦饭店。这种张力的消失会直接导致社会的无聊化和廉价化,而这似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为此,必须维护公开与隐匿之间的藩篱,否则,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必然遭受扭曲与摧残。

在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沉默的人是因为自己认为,周围的世界太过于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对他们来说,沉默是针对公开秘密的态度,是避免滥用话语权力的善意,是表达自己独立尊严的方式。虚伪的道德原理,喧嚣的宣传话语都无法掩盖这个社会濒临死亡的体验,所以他们用沉默来坚守个人的真实情感。过于荒诞和混乱的外在世界,造就了回避交往坚守自我的人格。《沉默的螺旋》中所引用詹姆斯?麦迪逊的话:“人是小心翼翼和胆怯的,人类的天性多么敏感和脆弱。公共空间被当做是一种威胁,在那里让人感到丢脸以及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而《众声喧哗》恰好相反:木子美、网名为竹影青铜的女教师、流氓燕这些以释放天性为措辞的表演者,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引发了互联网的一次又一次热潮。似乎不怕丢人现眼,只怕没眼可现。不怕臭名昭著,只怕默默无闻。如此高的关注度一方面是她们如此“坦诚、勇敢”的把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下。另一方面是受众的窥探欲林俊峰,对于性对于暧昧的窥视。为什么突然从循规蹈矩到渴求打破常规?自己来开创道德世界?这是一种自我分裂的承认吗?当承认自我的分裂之时,会导致一种缺少道德内容和可支撑的内在形式的流动性。这大概就是对自我分裂的诠释,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通过一种恶俗的方式哗众取宠。
对于受众,为什么如此踊跃的窥探陌生人的私生活,消费他们的暧昧狂躁和自恋?

《乌合之众》中说到:个人的认同也同他从属的群体相关,当人们把自己认同为群体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便不停与作为个人的表现。当个人成为人群的一部分的时候,会产生群体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个人似乎对自身的行为失去了意识,会做出他单个人不会做的极端举动。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为优的时感觉会更好,即便是以其他人微不足道的联系也会给个体对自我的感知产生有力的影响,个体自尊和群体自尊是相互关联的。也许每个人都已经迷失在人群中,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隐私以换取虚无缥缈的情感联系和安全感,换取噱头。同时值得怀疑的是:共有媒体中个人表达的真实性何存?
《众声喧哗》告诉我,在众媒时代里,在这个看上去有些失控的世界里,不要盲从潮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迷信于一时的喧嚣,我还是我。

END

图片来源 | 网络l
红院
新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