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骨歌准吗人体正常运转靠饮食提供能量,吃对了才是健康的根基-还书格格食疗

人体正常运转靠饮食提供能量,吃对了才是健康的根基-还书格格食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求医不如求己,治病不如防病,药补不如食补
治未病专刊
第65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调配原则,实质上是现代营养学所倡导的“平衡膳食”的高度概括。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狂野骑士,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
——摘要


一、 饮食之养、助、益、充
1、现代医学对食物与疾病相关性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但摄入养分过多或不足,可引起疾病。如长期进食超过机体需要的营养量而引起脂肪堆积会致肥胖。
另外,人们饮食中脂肪和精制糖类的不断增加,纤维和复合糖类成分的不断减少,也是促成人们肥胖的原因之一。
肥胖者易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三源里菜市场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缩短寿命。
长期摄入的Ca2+和VD3不足,会引起佝偻病。
进食时的情绪高度紧张也是易患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情绪紧张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有关激素分泌量增加,从而提高了血糖的含量,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对此病影响更大。可以肯定,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这与饮食方式的变化有关。
统计学表明,在疾病谱中占死亡前几位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都与荤腥油腻饮食有密切关系。
而食管癌症则与喜食过多、过热、过粗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醋等食物因素有关。
可见,饮食成分及饮食方式与多种疾病发病有密切相关性。
2、膳食与健康
《内经》强调饮食是人体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
人通过饮食,从饮食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饮食的受纳、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又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活动去完成,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素问●平人气象大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说: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素问●五脏别论》说: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灵枢●五味》云: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说: “脾何以为后天之本? 盖婴儿即生,一日不在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
死。”
《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六腑而血生算死草国语,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重要的同时,还十分强调饮食营养的性味偏性对机体体质的阴阳属性有重要影响,轻则使体质发生转变,重则发生寒证或热证。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即是说过食寒性苦酸食物,则伤人体阳气而为病; 过食热性辛甘食物,则伤人体阴气而为病; 过食辛甘则使人内热而易转变为热性体质或发热病; 过食苦酸使人内寒而易转化为寒性体质或患寒病。其转变的关键点在于一个“度”。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也云: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此是说针对患病体质和病症,应适当补充所益的“五味”,适当久服,将增强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使体质的偏性和病症得以恢复,气化功能加强; 但久服过度,就会影响人的体质产生寒热偏盛,久而久之,甚至造成疾病(寒证或热证),以至夭亡。
王孟英根据《内经》有关体质食疗学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所见,著《潜斋医话》一书,指出: “肥甘过度,每发痈疽,酒肉充肠,必滋秽浊,熏蒸为火,凝聚成痰,汩没性灵,变生疾病。”
因此,中医所谓“内生五邪”为病与吃也相关。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撒哟娜拉。”
可见,饮食营养的性味偏性与体质、健康有密切关系。病理体质及疾病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是饮食不当。
因此,治疗内生五邪与纠正病理体质和病症,首先从调整饮食入手,可以收到“治病求本”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理膳食与疾病治疗
《内经》食疗学不但强调“饮食致病”,而且重视“饮食治病”,在具体运用食疗方法时,《内经》强调要合理膳食。
首先,称骨歌准吗全面膳食。《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强调用五谷调养,五果辅助,五畜补益,五菜充实,全面配合进行食疗调养。
《素问●热论》云: “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强调在热病好转初期要少吃热性不易消化的食物,且以少食为宜; 否则,出现“食复”。

二、 五味入五脏
1、 五脏的欲、苦、宜
《内经》认为,五味之所以能入五脏、对五脏发挥调养和治疗作用,是与五脏自身的欲、苦、宜特性分不开的。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 “肝欲散阿丹娜,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心欲软陈中坚,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泄之,……脾欲缓,何孟怀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泄之,……说明必须根据五脏的所“欲“”采用适宜性味的食物进行食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鉴鬼实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张耐山,急食辛以润之,……”说明五脏对食疗药膳有不同的“所苦( 不宜) 特性。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可选择具有缓和作用的辛味,治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病。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枣、葵、牛肉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李、韭、犬肉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粟、藿、豕肉皆咸。肺色白,宜食苦,小麦、杏、薤、羊肉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桃、葱、鸡肉皆辛。”说明五脏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所宜的五味和食物不同。根据这一特点,可选择不同的食物作为食疗药膳配方的原材料,分别烹制出治疗肝心脾肺肾五脏疾病的药膳佳肴。
2、《内经》关于食物性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北方黑色魅力研习社,入通于肾……其味碱,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
《素问●五脏生成篇》言:“色味当五脏: 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素问●宣明五气篇》言: “五味所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赵世永,甘入脾,是谓五入。”
至于五味的阴阳属性,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言: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食物属性的划分与药物基本相同,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 “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三、五味的性能
《黄帝内经》运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 苦伤气,咸胜苦; 甘伤肉,酸胜甘; 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辛胜酸”“咸胜苦”“苦胜辛”“甘胜咸”“酸胜甘”这一五味相胜理论是以五行相克为依据的,对食疗组方颇有指导意义。
关于具体食物的:“五味”(归属,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灵枢●五味》的“五谷: 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溜肝尖的做法,黄黍辛。五果: 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 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 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味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

四、 五脏与五味
1、五脏生理与饮食五味
与人体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 五运行大论篇》曰: “酸生肝”“苦生心”“ 甘生脾” “辛生肺”“咸生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 “ 阴之所生,本在玉味。”应该强调的是,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虽然很密切,然其中又与心脾最为关连,因为五味之所以能化生五脏精气又取决于脾之运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 脾胃者,仓察之官,五味出焉。”
《灵枢* 脉度》曰: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即可说明五味与心脾的关系,人体对五味的喜恶,皆通过脾而表现于口,故调节五味当从心脾着手。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认为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五脏起着不同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咸先入肾,甘先入脾。”说明五味对五脏喜好有别,因而被脏器吸收先后不同。
由于人体对五味有着生理性的调控能力,因而保持了五味在体内的相对平衡性,一旦机体病变黄州寒食帖,致脏腑失调对五味的取舍能力减弱沃伦比蒂,就会导致五味偏胜而致病。
因此寇准求教,五味对五脏有着滋养协调作用,并与机体一道,共同维护着五脏精气的动态平衡。
2、五脏病理与饮食五味
《素问●脏器法时论》云: “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说明饮食五味尽管通过“所入,”“所喜”、“先入”对机体五脏有不同的补益作用,但饮食五味过度或偏嗜也会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产生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拘弛,精神乃央。”强调饮食五味是五脏阴精的物质基础,五味调和能促进五脏阴精的化生。
而五味偏嗜会损伤五脏,产生不同的病症。《素问●奇病论》: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说明饮食偏嗜会使机体阴阳失调出现相应病症。

五、 小结
《内经》吸收了五行学说并将其运用到食疗养生方面以研究饮食与人体的关系,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它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调配原则,实质上是现代营养学所倡导的“平衡膳食”的高度概括。
同时,对食物功能的认识也比较深刻,认为食物性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各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在膳食调配上十分注意五味调和,防其过偏而损伤五脏。选择食物,必须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用药情况以及患者体质、环境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随着预防医学、营养学及老年医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五行学说与《内经》食疗养生思想所阐述的饮食调养理论,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陈岚/文,《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第11期
黑面娃娃/整理


还书格格食疗
与你分享绿色疗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1丨一个化学教授研究中医将自己的绝症治好了,他眼里的中西医之别
2丨他91岁了,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中气十足,这位国宝级的老中医是怎么做到的
3丨当代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灾难,这场灾难就是西医治疗方式,警铃.....!
4丨疾病是信号灯,提醒你需要改变......
5丨观念决定生死,一篇文章说透疾病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