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定时关机命令亲历那场大灾难后,院长做了一个决定!-医学界

亲历那场大灾难后,院长做了一个决定!-医学界

编者按:
汶川十年华再东!
继《医学界》上次发出“汶川医护故事”征文活动后,(点击回顾)界友提供了很多人和事,我们将陆续推出。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参与当年救援的院长,以及他在救援后的决定,这个决定直接推动了我国灾难医学的发展。
“亲历过那场灾难之后,我更担心灾难再次到来时我们仍然没有完善的医疗救援体系马万党。”
汶川地震过去了十年,多少人因为这场地震而改变。正是因为亲历了那场地震,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明白,在灾难救援领域,中国需要一场更深刻的变革。

放弃奥运圣火传递 奔赴前线救灾
30名医务人员,100个手术包,1000个清创包,2吨水和食物。
当刘中民备好这一切的时候,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二十个小时。这时他突然回过神来,备好的这些救灾物资,该怎么运达灾民手中?
二十个小时之前,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2点28分,一股巨大的力量,撕裂汶川。强大的地震灾害,让远在两千里外的上海也随之一抖,刘中民当即判断,这场地震,很严重。
他第一时间向市里申请奔赴灾区救援剑尊江山羽。而他没有出现在上海医疗救援队第一批的人员名单上——他已经年过五旬,市里没有批准。

16万人口的北川县是这次地震损失最重灾区之一,县医院的150余名医护人员,仅存4人。
14日下午,上海市第一批医疗救援队员抵达成都,当晚就开始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奋战,连轴转台进行手术;
15日凌晨,医疗队抵达绵阳,分赴重灾区安县和江油;
中午,医疗队员赶到了安县;
15日下午,医疗队队员飞抵映秀镇;
15日晚,60名医疗救护人员驾驶着满载医疗物资的30辆救护车抵达四川,直接开往灾区广元;
16日凌晨4点,上海一支10人突击队先乘冲锋舟,随后再徒步,整整13个小时后抵达重灾区三江……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前方救援队员的消息陆续传来,刘中民心头算着,离重灾区再进了一步、又近了一步;而距离救援黄金72小时,却没有多长时间了……刘中民知道,还有更多数不清的伤员需要救助。
原地待命,不是办法。刘中民又盘算了一次救灾物资,他突然想到,灾区通讯中断,要保持通讯需要用到一项“秘密武器”——他第一时间找到上海海事卫星电话的供应商,将当时上海市面上仅有的8部海事电话全部采购了。后期在灾区的救援工作,这八部海事电话发挥了重大作用。
需要解决的还有另外一件大事。由于他是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仅有的两名奥运火炬手之一,而此次距离火炬接力不到两天了,他必须马上向上海奥运火炬接力组委会请假。因为自己要全力参与抗震救灾。
5月18日,上海23家医院70多位医生组成了第二批上海医疗救援队,由刘中民带队,奔赴灾区。这批医疗队员中除了30名肾内科医生,还有部分急诊和ICU的医生,外科医生包括刘中民在内,仅有两人。
从大输液、麻醉药到气管插管,从消毒药片到止血绑带,从常用降压药到抗感染急需的抗生素……各医院都准备大量医疗器械和药品。
离别前,不少医院领导、队员的家人、朋友都来到机场送别。不少人抱头痛哭。但队员们都明白,自己即将做的,是一件大事。即使这是一场不可预知的行程。
接管救灾临时医院,80位伤民急需救护
接管德阳抗震救灾临时医院,这是刘中民一行在四川德阳的第一个任务。
这个所谓的“抗震救灾临时医院”,是一幢废弃已久的老楼,没有任何医疗设备,唯一能看出一点医院样子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病床。
由于德阳市两所医院已经人满为患,80多位从周边地区转运来的伤民只能暂时安置在这里。而此前照顾他们的,只有4位医生和8名护士,有的伤民甚至来不及包扎……
由于救援队以内科医生为主,大部分没有急救抢救经验,刘中民根据实际情况,将医疗队分成12组,分别负责照看自己的病人,并带着医生们查房,告诉他们如何治疗一些重度骨折的病人。等医疗队员和衣睡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时,时针已悄悄指向凌晨4点。

刘中民(右一)与医疗队员帮助伤者转运。
但对于刘中民来说,考验并不只有这些。
“今天凌晨起,可能发生六到七级余震,请市民注意!”20日凌晨,从临时医院保安处的一台收音机里,传出当地广播电台的紧急播报。忽然,手机信号开始变得时有时无,几乎所有的德阳市民都收得到了一则“立即到空旷地带”的告警短信。门外路上,一辆辆出租车正朝远离震区的方向急驰而去,众多周边居民都在路边草坪上搭起了小帐篷,准备在室外过夜,以防万一。
这时,刘中民带领的上海医疗队刚刚在医院的三楼安顿下来。在他们楼下还有80多名病人。
“快把病人搬进帐篷!”刘中民担心楼内震动,会对一些重度骨折康复期病人不利,甚至产生破坏性影响。要知道,这座原本废弃的医院在大地震后刚经过改建,大部分房间甚至没来得及安上窗户。下午余震发生时,这幢1958年建造的老楼已经晃了几次。
于是,上海医疗队的队员们冲入一个个病房,将80多位病人转运到安全地带。但此时又下起了大雨,使多处漏雨的防震棚无法入睡,队员们只能挤坐在干燥处,背靠背地从深夜至第二天早晨,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4500人被困孤岛,5人小队空降支援
5月21日凌晨,刘中民接到命令,带领一支5人小分队,空降草坡乡进行“孤岛”救援。
在接到消息后,挑选五人进入草坡乡的任务落在了刘中民身上,因为大家都想上第一线救助灾民龙游人才网。出发前,不能同去的队员们将自己身上多余的物资都拿出来交给他们,希望自己的同伴带着这份寄托,平安归来。
草坡乡与映秀镇仅一山之隔,面积约530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人。草坡乡为高山切割峡谷地貌,峰峦叠嶂,断岩峭壁。
地震摧毁了公路、也摧残了群山,昔日漫山翠绿,如今满目疮痍。地震后的草坡乡至省道、县城以及乡内道路完全塌毁,95%的房屋已经倒塌,各个村落已成孤岛,伤员分散且伤情不明。而直到前一天,才开始有直升机运来物资。

直升机成了震区灾民转运的重要工具。
5月22日,军用直升机载着队员和常用药品,降落在两山之间的豌豆地里。来接他们的是乡党委书记李川。看着他一瘸一拐的样子,刘中民有了第一个病人。
“快把裤脚拉上去让我看看。”只见李川的右小腿红得发紫,大腿更是粗了两圈。“你血肿那么大,怎么回事?”原来,李川地震时正在乡里开会,这腿就是被砸出来的乾贵士。为了不耽误救治灾民,李川还用裤腿将腿仅仅包住,不让别人知道。一直拖着这条腿走村串户,安抚群众,指挥救灾。

刘中民(左一)为老人治病。
随后吐槽姐,刘中民应邀先去看一个被乡里人尊为“老祖宗”的藏族阿婆———震后健在的92岁老人董文秀吴文刚。她家以及周边5户人家都只剩危棚简屋,22口人聚在同一个塑料篷下。刘中民让阿婆躺在临时的板床上,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两腿右长左短。“这可能是股骨关节有点脱出。”他叮嘱乡卫生院同志,有条件时要拍片子,不然老寿星会走不动的。
由于此前草坡乡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草坡乡卫生院院长刘克涛和全院医务人员临时成立的了卫生急救小组。在没有医疗器械、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他们肩负了全乡村民的基本医疗救助任务,他们还为一名高龄孕产妇顺利接生了一名男婴。
刘克涛还记得,刘中民一行到达后,石正方马上帮助他们开展救助工作、询问乡民的卫生情况,还在乡卫生院开起了临时“门诊”。
与预先设想不同,刘中民发现大批灾民患上感冒、拉肚子、皮肤病,但当时带去的药物没有那么多,无法满足灾民需求。于是刘中民发动灾民自己上山采金银花、鱼腥草、板蓝根等草药,然后煮成大锅茶,让他们每人每天喝两碗,慢慢的,感冒、发烧、拉肚子的人就少了。
5月25日,医疗队到草坡乡的消息,迅速在灾民中传开。附近村庄里的一些重症病人陆续转来。治疗压力陡然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和水的供应更出现了短缺。队员们已把随身携带的干粮和饮用水都送给了病人和病人家属。而他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挨过了两天。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除医疗队驻地所在的草坡乡政府以外,还有许多伤民需要一个村一个村去搜索,去抢救。刘中民把仅有5人的医疗小分队分成了两组,一组在驻地救治,一组进村挨户去搜救。虽然当地村干部竭力制止,但刘中民还是坚决的带着同事迈腿出发了。
由于道路中断,原本20分钟就能到达的行程,往往需要走上半天。早上出发,深夜才能返回。对他们来说,每一次出发或许都是赴难王飞鸿,因为山还在摇,地还在抖。

在深入震区的过程中,刘中民沿途发现3个亟待救助的村民。缺医少药,没条件实施手术治疗,“我想办法,请直升机来把你们弄出去!”刘中民就地取材,先对村民做了简单处理,然后用海事卫星电话与总指挥部取得联系。
一场场的生命接力,就在碎石黄灰中展开。在草坡乡连续作战12个日夜后,刘中民艰难完成了63名伤员和100多名伤员家属的转移工作……
灾难医学滞后,大专家作用不如小医生
早一点到达,早一秒救援。——当时,刘中民的想法与大家一样。
但真正到了灾区,刘中民才明白,时间固然重要,但抗震救灾的有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救助的工作效率。

陈坚被大预制板死死压着,在废墟下坚持了80个小时,终于迎来救援人员。但被抬出废墟后仅半个小时,他就趴在担架上,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分析,他的死亡系因被压肢体或组织的缺血再灌注,引起低血容量休克、脓毒血症或其他毒素快速入血等所致。
考虑到地震灾后获救人员由于失血、休克、挤压、多脏器衰竭等状况,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会需要大量肾内科专家遗产三部曲 ,刘中民带领的上海医疗救援队第二批队员中有30位肾内科医生,“但到了现场,几乎找不到几个对症的患者。”
此外,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大专家也不如某些煤矿医院的医生管用。后者擅长矿难救援,随身带着行军锅、发电机,到了现场就能安营扎寨,迅速展开救援工作。而大医院的专家习惯了护士分诊、仪器检查自动定时关机命令,在灾区竟有些不知所措。还有一些医生没有掌握最关键的捡伤分类技术,往往是谁喊疼,谁先被抬上飞机。然而真正的重伤员陈姿彤,尤其是那些肝脾破裂者,不会出声——他们却得不到及时转运。”还有大量医护人员、士兵等救灾者到了灾区也成为灾民,他们尚且难以自救,怎么救治灾民?“
正是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暴露的多方面问题,刘中民深刻体会到灾难现场的医学救援与医院里的急诊抢救区别巨大。他振臂高呼:中国亟待建立灾难医学体系!
2008年9月大久野岛,刘中民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与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不同的是天喜堂天喜丸,医学生除接受传统临床培训外,还要懂得现代灾难医学救援的科学知识,并亲赴灾难地进行救援演练。

上海东方医院南院门诊大楼5楼的墙上,灾难医学分会的牌子已经挂了7年。
2011年,由刘中民的动议和申请下,中华医学会第83个分会——灾难医学分会成立。刘中民出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灾难医学学科的建立与灾难医学事业的起步,丰富了中国灾难医学发展的内涵和队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灾难医学这个领域。不论是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灾难医学学科建设在我国已逐步迈入正轨。在汶川地震后的青海地震、雅安地震中,我们终于可以更高效地挽救更多灾民……
感谢刘中民和像他一样的万千医护,是他们的努力使得灾难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还有灾难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图:上海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yxjtougao@126.com
商务合作 |021-58545118
▼留个赞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