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件【视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在线

【视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在线



(作者 陈丹庆 陈信斌 丁力先 时云)
第一集绿水沧浪

水,生命之源。汉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滔滔三千里汉江,是哪一段水域“色若结绿,纹如湘簟……如天之苍然”,从大禹治水开始,以其“较之他水百倍澄鲜”被史书记录了四千年?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哪一方水被谱写成歌,让孔子感叹龙翔官道,让孟子载书,让屈子激愤,让孺子世世代代传唱了至少两千五百年?泱泱华夏,是哪一地水域运系国脉mkz军魂,跨越时空,历史上两度在千里之外与首都北京遥遥相接,直至倒转天河,直济京畿?“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一首《沧浪歌》最早记录在《孟子·离娄上》。根据这则关于孔子闻孺子歌的记载,当知《沧浪歌》在孔子生前(前551年-前479年)已被广为传唱。由此可以推断,《沧浪歌》距今至少2550年的历史。到战国时期,屈原(前340-前278年)因放逐汉北而闻渔父之歌,致使《沧浪歌》再次名扬荆楚。正是受《孟子》和《楚辞》这两部经典文献的深远影响,由《沧浪歌》而衍生的沧浪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水文化乃至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沧浪”之名,始于何时?沧浪之水,又到底在哪里呢?据《尚书·禹贡》记载:“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此为迄今发现最早记载“沧浪”之名的古文献。诚可见“沧浪”之名由来已久。“沧浪”因何而得此名?清代胡渭在《禹贡锥指》中解释说:“沧浪者,汉水之色。”说明“沧浪”意谓水青色。那么,滔滔三千里汉江,呈“沧浪”之色的江段又在哪里呢?清代钟岳灵在实地考察后写下《沧浪赋》:“汉水源出陇西山番冢,历郧乡而下数百里内……其水奔趋澎湃,至均之关门崖,滩始平,越十数里至槐关……江流乃缓……水清隐隐可见,但深不知几许,水至此汇停渊寂,若池昭然……色若结绿,纹如湘簟,三联件较之他水百倍澄鲜……”上述文字对汉水的流向、流速以及历经之地均作了说明的阐述,就文中所言,“沧浪”之地就在均州,即今天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明永乐年间,被沧浪绿水环抱滋养的武当山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大修武当,成为皇室家庙,作为道教圣地被世世代代香火供奉。从此,这一方山水与国运国脉遥遥相接,息息相关,与首都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元2014年,加高后的丹江口大坝开始蓄水北流,从此当涂一中,碧绿澄鲜了四千多年的沧浪绿水,将携带着神秘的道家文化密码,源源不断地流入河南、河北、天津,直至首都北京,开始它在中国历史上新的文化使命陕北道情。武当山扁鹊见秦武王,沧浪水,丹江口大坝,成就了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城市——丹江口。
第二集楚都丹阳

楚人的始祖祝融来自北方,其部落分布在商朝的南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居丹阳。”这一记载表明:商末周初,约在公元前11世纪,祝融后裔的一支由北方迁徙到丹阳,并得到周王室的正式认可。作为楚国始都的丹阳到底在什么地方鲁尔邓?司马迁的这一记载留下了千古之谜。长期以来,一些史学家对此争执不休,有人认为丹阳在陕东南某处,有人认为在湖北枝江的丹阳聚,此外还有姊归的丹阳城,安徽当涂县的小丹阳,江苏的丹阳市等,但是这些说法大多缺乏考古证明。随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文物的逐步发掘,古丹阳正在慢慢地褪去面纱,她就在今鄂豫陕交界处的汉水中上游,并锁定在今天丹江口水库。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为这一定论提供了翔实的佐证。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文物考古的深入开展,丹江口市均县镇数以千计的春秋战国古墓将重见天日,蔡侯剑和大批青铜器的发现,足以向世人证实这里正是楚国早期的发祥地;而沧浪绿水旁的古寨山,这个比万里长城早几百年的楚长城,则是当年朝秦暮楚、金戈铁马的真实写照。《诗经》载:“维汝荆楚,居国南乡。”说明在成汤时期,楚国的祖先们就生活在汉水上游的楚山一带,故称楚;而且已经开始向商朝朝贡;殷高宗武丁曾有攻打楚国的记录。西周初年,楚国国君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蛮,以子男之田,居丹阳。熊绎及其后任者是江汉流域的最早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最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辟在荆崇山峻岭,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此后从熊绎到熊仪等十余代君王带领臣民跋涉山林,赶着牛车,开辟疆土,甘苦与共,把楚国由早期的艰苦创业时期带入了兴旺发展时期。后来,随着疆土的开拓,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城也逐步沿汉水东南移,到楚文王再次迁都,辗转在郢。这时的楚国已是沃野千里,称霸南方,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而楚人在早期丹阳时的那种坚忍不拔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服输的精神,已然千古流传。
第三集均州·武当

永乐10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从均州城净乐宫开始直到武当山,绵延70多公里的宏大的建筑群,构成了一幅“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的气势恢宏的史诗般的建筑画卷。从此,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成为云游道众、四海游客向往的圣地。从此,均州城作为武当山皇家建筑群的行政中心,一度成为全国的多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的融汇地。冯溪那么,均州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均州,古称均陵,即现在的湖北省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东部,汉江中上游,沧浪绿水所在地。从古至今,均州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襄阳、郧阳、南阳,沟通华北平原和秦巴山区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通道。古均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夏、商已为封地,西周时为绞国。自秦代开始在此设武当县,汉随秦制,直至晋及南北朝,先后隶属于南阳郡、南乡郡、顺阳郡、始平郡、齐兴郡、兴州郡、丰州郡。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丰州为均州,以其境内均水得名,领武当、均阳等县。唐代分别置武当郡和均州,宋元明清主称均州开心汉堡店。民国元年(1912年)改均州为均县,1983年改均县为丹江口市。清朝党居易所编撰《均州志》道:“均阳虽偏隅哉,亦三楚之胜也。名山不次于华岳,大川可同于河洋。”此名山即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大川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名山大川相依相伴,使得均州成为历代高人的清修之地。周之尹喜,汉之阴长生,晋之谢允,唐之吕纯阳,孙思邈,五代陈抟,宋时寂然子、张三丰,元代张守清等著名道家人士均在武当山修炼。更有许多名人学士诸如沈括、苏辙、李时珍、徐霞客、魏良辅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一座宫,半座城”。九宫之首静乐宫打开了朝圣之旅的大门,使得均州城成为当之无愧的“武当门户”。同时,这座千年古城亭房道,又有“铁打的均州”之称。居住在均州城的人们,至今仍然记得赫赫有名的“均州八大景”,即“天柱晓晴、东楼望月、槐阴古渡、龙山烟雨、雁落莲池、沧浪绿水、黄峰晚翠、方山晴雪”。而沧浪更是古均州的先民们,在这一吸引了人们数千年的神秘景区内,修建的一组特色景观。这一景观承载大禹治水、孔子闻孺子歌、屈原与渔父歌等历史,距今至少有900多年的历史了。与沧浪亭齐名的是沧浪摩崖石刻“孺子歌处”。1968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工程的竣工蓄水,古均州城连同沧浪亭、摩崖石刻,以及东城望月、槐阴古渡等景点一起沉入水中,成为历史永久的记忆。
第四集腰斩汉江
英明决策
一九五二年十月,傅作义、李葆华率队考察汉江及大坝。毛泽东视察黄河,望着不尽滚滚的河水,一幅蓝图油然而生。伟人指点江山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圣人请卸妆,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一九五三年二月,毛泽东乘长江舰队从武汉到南京,在船上和林一山谈起修建汉江水利枢纽,并选定丹江口作为大坝坝址。一九五四年汉江洪涝后,水利部门加强了对治理大江大河勘测研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成立了汉江规划设计室,专心研究治理汉江水患的工作。一九五八年三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周恩来总理就修建三峡水库的设想作了说明,并提出建议首先修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治理汉江水患的控制性工程。毛泽东兴奋地说:“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南北就连接起来了!”政治局通过了周恩来的建议,安排在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动工上马。一九五八年九月一日,一声剧烈的炮声,震撼了古老的汉江,丹江口大坝开工。到十月三十日,来自鄂豫两省的十万建设大军开进工地,开始了征服汉江的伟大创举。十年后,鄂豫陕交界处的汉江中上游一片蔚蓝,形成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以其防洪、发电、灌溉、养殖、航运五大综合效益名列全国各大水库前列。巨大贡献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后,汉江中下游连年唱起丰收歌,丹江口市沦为贫困县市。铁打的均州城连同武当山九宫之首的净乐宫沦入水底。淹没良田沃土20.3万亩,人称均州粮仓的一马平川的均草盆地淹没殆尽。十万大军建丹江,前后用了十年。工程用材、民工烧柴、搭建工棚、床铺全部砍伐于丹江口山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砍伐山林近百万亩,其成片用材林25万亩,木材50万立方米,木柴30万吨。上级一个文件,几日内要给丹江口工地送来多少粮食、多少木杠、多少草鞋、草袋、青竹,甚至大锅,全市各公社都是作为政治任务,肩挑人扛,无偿支援。有首歌谣说:精壮劳力建丹江,老弱病残砍抬扛,山上山下一扫光。十六万大移民从工程上马的1958年到1980年的23年,丹江口先后移民六批,历经大跃进和文革两段新中国不正常的历史。为了共和国的重点建设,全市十六万移民扶老携幼,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了迁徙之路。第一批,从工程上马的1958年开始,主要是均州城关的移民,迁往坝下的丹江口这块弹丸之地。第二至四批,外迁71875人,迁往湖北省内的武昌、汉口、沔阳、随州、枣阳、襄阳、宜城和南漳等八个市县。第五至六批,市内安置88573人。后靠上山,在乱石岗上求生存,朝温饱艰难地迈进。二次移民一九九零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升温,长江委200多人深入库区勘测调查淹没实物指标。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支持工程上马,丹江口市政府主动下发文件,停止172米以下永久建设。工程时热时冷,十万移民坐等搬迁,一等就是近二十年,错过建设发展的最好机遇。2005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即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上马,规划水库库容量由过去的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300亿,前期向北方调水95亿,后期扩大到130-145亿。中线工程竣工后,清澈的汉江水将会沿京广线一路北上,京津冀豫水资源危机状况就会得到有效缓解。丹江口市再次移民10万人,占整个水库鄂豫两省五市县区移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全湖北省移民的三分之二。2005年5月,丹江口市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顺利迁出大坝施工移民2500多人。2009年3月,全市用了11天时间,迁出坝区800多人。2009年至2010年,全市迁出移民3.9人,安置到湖北省内的14个市县区。2011年,市内安置移民3.8万人。为保护一库清水,全市经济建设服从环境保护,明确水都发展战略。关停污染企业,提高招商引资门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申报上马点源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在重点库区乡镇建垃圾和污水处理厂。今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3.3%提高到现在的50.5%。丹江口的天更蓝,水更绿。第五集声韵悠扬“民多秦音,俗好楚歌”。这是清代《均州志》对均州风俗的评价。均州人“好歌”到什么程度呢?以武当山为中心,向南,一条神道通向官山镇吕家河村,即“汉族民歌第一村”。这个村人口不足200户,有民歌手85人,其中4人能连续唱歌千首以上最拽的网名。歌手中既有几岁的娃娃,又有80多岁高龄的老人李正春。仅在这一个村,经过初步整理的民歌就有4000余首。元朝、明代大修武当山。在全中国范围内调集了30万民工,历时13年之久。30万民工来自大江南北,他们也带来中国各地的歌谣。而吕家河村所在的官山镇,是当年修武当山时专门供给武当山民工吃粮食的信者粮庄。所以吕家河民歌之丰富,曲调之广,歌手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2008年6月7日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武当山沿后山而下,一条神道通向盐池河镇。走进盐池河,便听到高亢悠扬的旋律。在优雅、幽怨、激情的吹打乐中,唢呐《赶船》将富家公子历经曲折找到心上人的过程刻画的惟妙惟肖;孤独、伤感、怀乡的思盼之情在《闹五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盐池河山坡锣鼓的九腔十八调。宫廷音乐、道教音乐、盐池河民间吹打音乐经过几百年漫长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盐池民间文化——“锣鼓”,因这种锣鼓多用于大户人家雇工在山坡劳动时吹唱打奏,为做工之人鼓劲、提神,故得名“山坡锣鼓”。武当山北神道上,青塘村是武当山北神道香客集散地之一,又是武当道教建筑就地取材的后勤材料基地之一。当年,这里流传的“调子戏”被选中为武当道教的“祭神戏”。武当山下兴建庙宇,彩化神像,大户人家许愿,香客集会,以及帮会活动,都要唱“祭神戏”,这是武当道教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戏曲祭神活动。长期的祭神活动和戏剧演出,使“调子戏”逐渐融进了武当道教的音乐和文化元素。目前,武当神戏已挖掘整理30余个剧目、9腔24调。2011年6月,武当神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成功。自武当山西神道而下,就来到六里坪镇伍家沟村。伍家沟村素有"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该村有3.9平方公里,223户,871人,有半数以上成人都会讲故事。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该村因此被相关机构命名为“民间故事村”。这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歌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伍家沟故事被国内外有关专家称之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在伍家沟村的旁边有一个村庄叫孙家湾,孙家湾有一座戏台叫秦家楼,孙家湾村就是《铡美案》中女主角秦香莲的出生地。而那个古老的戏楼,就是秦香莲家的戏楼。这个戏楼100多年来从来不唱《铡美案》,因为秦香莲的后人们说,被铡的陈世美,不仅不是负心汉,反而是重情重义、为官清廉的大才子——《铡美案》原来是一桩千古冤案。
第六集涅槃凤凰

1968年,当古老的均州城被渐渐涨起的沧浪之水一点点淹没时,另一座新的城市在老均州城四十公里外以崭新的面貌渐渐崛起。丹江口市,因丹水在此汇入汉水而得名;也因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的修建而兴起。她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确定之后,丹江口市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水都”。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被誉为“亚洲天池”王圆坤,境内的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全市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及六里坪镇等20个乡镇、办事处、林区,版图东西最大横距7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总人口44.37万。全市呈心脏形,南北高,中间低,略向东倾,平均海拔高度400米,最高点为武当山主峰,海拔1612.6米。丹江口市特产丰富。这里是中国最北缘的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年产量达5亿斤,“丹江柑桔”被国家评为“中华名果”,“武当蜜桔”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丹江口市是“武当道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武当绿羽”、“武当针井”、“武当剑茶”,被农业部、湖北省评为优质茶叶。其中“武当针井”是湖北省著名商标,被欧盟认证为有机(生态)食品。丹江口中药材品种多达1100多种。境内武当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明代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而进山。盛产名贵中药天麻、灵芝、金钗、何首乌,堪称武当四宝。均州名晒烟,历史悠久,口感纯正。丹江口市境内水面达52万亩,优良的水质纯净无污染,独特的水产品琳琅满目。鳊、鲅、鲤、鲫、鳜、银鱼等鱼类肉鲜味美,是席上佳肴。其中丹江口翘嘴鲌,丹江口鳡鱼先后于2008、2011年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目前有四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丹江口翘嘴鲌(音同“博”),丹江口鳡鱼,武当蜜桔,武当榔梅。丹江口市生态环境良好。林木葱郁、群山含翠,森林覆盖率达39.3%,近几年,该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广泛进行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50%以上。丹江口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0.5%,人均公共绿地14.86平方米,多次荣获全国绿化城市称号,人均绿化面积全国第一。历经半个世纪的历程,丹江口市如今已是(荣誉)。“十二五”期间,丹江口市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旅游品牌化、社会管理科学化进程,着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节点城市、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转自《沧浪》杂志)(图片转自网络,部分作品作者:陶德斌、杨飏、谭军、常飞、等老师作品,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