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古往今来,大文人为何都钟情凤形山?-碧桂园西津河畔江约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凤形山,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来此游览,大德高僧在此驻锡佛法。
唐宋时期登临此地的主要名人有:
沈传师,字子言,吴(今江苏苏州)人,贞元末进士,复登制科,宝历中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大和六年(832),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在此期间,来到了宁国的白云山,见山虽不高,但古木参天,庙宇庄严,即兴写下诗《白云寺》,此七言绝句诗以描写白云山的白云为对象,以白云寓禅意,通俗易懂,然意境深远。沈传师善书法,其书唐《黄陵庙碑》卓集送,谨重有法。在唐代,沈传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书法家。
沈传师《柳州罗池庙碑》
附:米芾酷爱沈氏书法的故事
相传乱世香港,说米芾曾游湘西道林岳麓寺,得知寺中收藏有《游道林岳麓寺诗》。由于他非常喜爱沈传师书法,即向寺里主持恳求能否将沈氏所书的《游道林岳麓寺诗》墨宝借观,寺僧慕其大名及爱其“颠狂”,遂借之以予,哪知这米颠,爱不释手。
沈传师书法
想据为己有,竟“一夕张帆携之遁去”,使得寺僧不得不急忙向官府告发,才得以追回,想见米芾酷爱沈氏书法的程度及在其心中的位置。
黄檗禅师(776—856),在宁国的佛教史上,黄檗作为禅宗五派之一临济宗和日本黄檗宗的始祖,名气更是震古铄今。
李忱没做皇帝之前,曾与黄檗共同在杭州盐官(李枕时为沙弥)海昌院一起修行。在传法的过程中,黄檗禅师曾打过他三巴掌铁腕巴迪。后来李忱登基做了皇帝,黄檗圆寂,李枕想起往事,就敕他谥号“粗行禅师”。
宰相裴休对宣宗李忱说,黄檗打你三巴掌,实际上是帮你断了“三际”(无法、无往、无来),宣宗一听有理,便改谥号为“断际禅师”。其实,黄檗打李忱,说不上是真打。“打人”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禅宗慧能所创的“顿悟”、马祖的“大机大用”等修行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黄檗在宁国白云山说法时有一句著名的谒语(《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界把这种习法方法称作“棒喝法”。在黄檗传教生涯中,最著名的棒喝是用在他的弟子义玄禅师身上。义玄驻锡河北镇州临济禅院后,将黄檗的棒喝之法不断发扬光大,终于创立了禅宗五派之一的临济宗,黄檗被尊为临济始祖。民国《宁国县志》记载,黄檗示寂于宁国南极,安葬在宁国南极坞。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杭州市富阳)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送刘校书去绩溪,在宁国白云山下西津渡口,询问由此往绩溪的水路如何行走,作诗《送刘校书之新安寄吴常侍》,曰:野云如火照行尘,会绩溪边去问津。凌宝儿才子省衔非幕客,楚君科第是同人。狂思下国千场醉,病负东堂两度春。他日酒筵应见问,鹿裘渔艇隔朱轮。
罗隐在宁国写有多首诗词,在宁国女儿山题有石刻,还流传许多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坊间称罗林秀才故事。
附:罗隐“金口玉言”的故事
相传,罗隐上学,要淌过一条小河,尤其是冬天,总有一位白发老人主动背他过河。一次,罗隐将此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跟罗隐说,下次他再背你,问他为何要背你?
第二天,罗隐上学,经过小河时,白发老人又在河边等候。罗隐一到河边,白发老人就背起罗隐过河。
网络图
在河中,罗隐问白发老人:老人家,你为何天天背我过河?
白发老人说:你是天子的命,将来要当皇帝。我是本方土地菩萨大奥明治篇,所以要照顾好你。
放学回家后,罗隐将白发老人的话告诉了母亲。
母亲知道儿子将来要当皇帝,喜不自禁。心想儿子当了皇帝,自己就是皇太后啦,于是,干活不在那么卖力了,为人也狂妄自大起来。与邻居万姓家因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直到傍晚做饭时,仍然愤愤不平倾尽缠绵,用菜刀在砧板上反复剁,一边剁,一边说:等我儿当上皇帝,杀死你万家人!
灶神一听,吓得魂飞魄散,心想,这还了得,没做皇帝就说要杀万家人,真要做了皇帝不知要杀多少人。于是,灶神赶紧上天庭禀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随即命令天将下凡,将罗隐的龙骨换成人骨。
罗隐在家里,突然觉得全身骨肉疼痛难忍,母亲意识到可能是换龙骨,急忙将灶台上的抹布,塞进嘴里,叫罗隐拼命咬住牙齿,别让把牙齿换去。天将没法,只好回去交差。罗隐留住了一张“金口玉言”的口,故留下了许多有关罗隐“金口玉言”的故事。
宗杲(1089—1162),俗姓奚,字妙喜,宁国芦城乡(今宁国市桥头)人。宗杲禅师年幼时就有绝尘拔俗之英气,而且“灵根夙具,慧性生知”。清僧云屋《奉圣寺重兴禅堂记》曰:“奉圣肇基于唐黄檗运祖,初名永清。迨治平始改赐今额。大观间,本初禅师唱道于此,妙喜杲公曾与参请之列,载诸年谱可考也,其为禅寺明矣。”宗杲年少时曾拜白云山奉圣寺本初禅师为师,在奉圣寺习法。
宗杲禅师
此后,宗杲云游四方,广参诸家学说,在圆悟克勤禅师的开导下,成为临济宗一代高僧,15crmor其创立的“看话禅”,使临济宗至今兴盛不衰。有《大慧禅师语录》(30卷)等多种佛学著作传世。
附:宁国定光佛宗杲的故事
相传,奉圣寺师傅将一只多年装油的陶瓷油罐,叫宗杲清洗干净。由于罐口小,里面沉淀的油脚料非常难洗,宗杲向罐里吹了口气后,竟然将油罐翻过来,在西津河沙滩上来回滚动磨擦,很快就洗干净了,然后再翻回来。
又一次,师傅外出化缘前,嘱咐宗杲将寺庙殿堂打扫干净。寺庙中菩萨很多康熙是我的,不好打扫,宗杲说道:“大菩萨、小菩萨,出去晒太阳。”果然,大、小菩萨都自动地到门口晒场上去了,宗杲先将外面各位菩萨擦干净,再把殿堂打扫好。然后,到禅房读经书,忘记搬菩萨回殿堂。
傍晚时,他突然发现师傅在田畈的路上,正往回走,急忙喊道:“大、小菩萨,各登各位。”师傅看到,菩萨自己往寺庙里跑,肯定是小和尚作的法,知道自己的这位徒弟法力非常高,已无能力再教下去了。宋崇宁五年(1106),宗杲受具足戒(剃度),推荐到宣州景德寺去修行。
宗杲到京城向皇帝为一位已经圆寂的师傅为讨封号,可是皇宫侍卫不让他进去。无论他怎样求情,侍卫就是不让进宫廷。在无奈的情况下,他盘坐在宫廷门外,右手指向太阳,口中念念有词,奇迹发生了,天上的太阳停止不转了。一连几个时辰过去了,皇帝在金銮殿上坐不住了余则成是谁,问:“怎么还未到午时?”
司辰官到宫外一看,发现一位和尚在打坐,问侍卫怎么回事?侍卫说他要见皇上。司辰官心里明白,是和尚作的法,忙向皇上稟报:“宫外有位和尚在作法,将太阳定住了。”瞬时宫中官员议论纷纷:何人如此大的法力?皇上命令宣他进来,宗杲进殿后向皇上说明了来意。皇上心想,此人有如此大的法力,想必他的师傅法力更高,便给他的师傅封了号。此事传开后,人们便将宗杲称为“定光佛”。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杜卡奥。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号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诚斋集》130卷胡成中。
杨万里与宁国人兵部侍郎虞俦相互有诗词酬唱。杨万里游宁国时写有20多首诗,他登临游览白云山时,赋诗《宿白云山奉圣禅寺》,曰:径夹长松照地青,眼看高阁与天平。山林殿脊先知寺,满路花枝未见莺。上到峰头千嶂合,下临岭脚一溪横。山寒入骨冰相似,冰杀人来却道清。
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白云山的美景和宁国山水的优美,以及奉圣寺的雄伟壮观。
虞俦(约1140—约1205),宁国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有《尊白堂集》传世。他和副职在宁国游览了奉圣寺。在《和陈倅留题奉圣》中写道:……白云千丈峰,金碧美且焕。忘言老瞿昙,只作空花观。……惟馀忧国心,抚事辄悲怨。饥馑有流离,十室九不爨。上动黄屋念,每日不遑旰。公岂爱登览,微意寓篇翰。山僧遽传似,字字如珠贯。……溪山得胜赏,歌舞废屡按。请颂海沂康,民谣兹可玩。
诗人记录了白云山的美景和南宋战乱时期百姓艰难的生活。
唐宋时期诸多名人登临白云山红色利剑,使白云山的文化得以传扬光大。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临水而居的诗意生活,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古老、最质朴的居住要求。碧桂园·西津河畔深谙中国人依山傍水、乐水而居之道,挥毫元竹之乡——宁国,纳万倾茫茫于怀郭家学,匠出时代雅作高阪保奈美,千年水居文化与此盛世开启。
(本文系宣城市地方志特聘地情研究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宁国著名文化学者高生元先生所著。)
温馨提示:
●文章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均为示意图;所转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青牛软件,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