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重阳节【视频】原创)《新余佛教文化》(上集)图╱文╱视频-虚空夜点头

【视频】原创)《新余佛教文化》(上集)图╱文╱视频-虚空夜点头

 本人在江西新余市电视台3台(旅游文化频道)《仙女湖讲坛》开讲的《新余儒家文化》上集于2017年12月4日开始可能连续播放两周时间,每天播放四次,大约8∶35、12∶10、19∶20、23∶10各播一次。新余网络台发布后长期播放该视频,欢迎朋友们收看。感谢电视台诸位同志的录制、剪辑及后期制作,现将该视频分享给广大朋友,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佛教文化是新余的心灵文化
1.佛教文化已经浸染到新余人民的基因之中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新余人民一直求索着心灵的安适,而佛教文化是最擅长调适心灵的文化。它象空调一样冷暖两用:当你消沉时,它鼓励你“勇猛精进”,发奋图强;当你头脑发热时,它要你冷静沉着,虚心观照。作为完全中国化、新余化的东西,佛教文化已经浸染到新余人民的基因之中,千百年来新余百姓的家风无疑是“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

2.佛教文化的妙处
我们的精神,如同一个既可录像又可放像的虚空,它记载着一切,但它同时又是“空”的:它产生着一切,但它同样仍然是“空”的。如果我们的精神不处于这么一种“空”的状态,就会因内容的积淀而失去清彻的灵性太刀川美美。一般的人,正是因为过多的、各色各样的内容(性格、气质、知识、经验、情绪等等)的积淀,而使之失去了这个清彻的灵性。佛教文化特别是禅的妙处就在于:它不须要你去排除那些内容,只须要你自觉地保持这个清彻的灵性。

3.佛教文化带来禅意的生活
人生总是处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在贫穷、单纯的自然生活中向往着富裕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而富裕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又往往感到自我的丧失,又向往着向自然的回归倒装壶。
人生的升华和美化,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与自然的契合,孔孟儒家对于人生,是政治上仁义多于自然的融合。而老庄道家对于人生,则是自然的融合多于政治的智巧。……从老庄开始,特别是佛教中国化之后,包括新余人在内的中国人的生活就形成了一种禅趣,这种禅趣,是人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趣,特别在闲逸恬淡、悠远清雅、豁达乐观这一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学。

4.新余着比建县历史更早的佛教文化史
根据出土文物和最新研究成果,我国佛教最早传播路线是海路,最早传入地区是汉代的东南沿海,然后再西传四川、北上中原。佛教入川是在东汉末年,而新喻位于西传网络的一个交点上,三国孙吴的佛教因统治者的推崇而大有发展,新喻作为孙吴的一个属县,不会不受影响。宋代时曾经移置黄陂寺殿基,掘地得到一钟,根据钟上铭文记载: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新余就有大乘佛教的传播,有着比建县历史更早的佛教文化史。南朝时(420-589年),江西地区新建佛寺有名可考的有60所。其中就有新喻的菩提寺,它由刘宋初期的僧人宝相创建于县东五十里的刘家渡院背。

隋代,由于禅宗传法中心南移江西,江西佛教又有很大发展。仁寿(601-604年)间,禅宗三祖僧璨在毗邻新喻的吉州,传衣法给四祖道信。道信居赣二十余年,曾开法传徒于吉州。隋代江西地区新建佛寺有名可考的有15所,而新喻在四祖接受衣法于吉州后不久的大业(605-618年)中,就有居士唐兴舍宅为寺的义举,也就有了崇庆寺的前身。唐代,随着禅宗的勃兴,江西地区不仅吉州安城(今安福,与新喻接壤)出了一位禅宗泰斗——青原行思,而且再兴建寺之风,一县建10寺以上的就有27县。夹于若干名山祖寺包围之中的新喻县,就以建寺41所的伟绩名列江西地区的第四名。入宋以后,临济宗盛行天下,新喻佛教保持兴盛。宗匠辈出,名寺鼎立铁血大动脉,新建寺院达33所,并出了一位临济高僧德光佛照禅师。元代以后,虽然新喻佛教文化发展势头减弱,但它却在一直发展着,主要流行的是净土宗和禅宗,特别是以念佛法门为主体的净土宗,因为容易修行、受众更广而大为流行。近现代以来,新喻佛教才逐渐衰落。虽然如此,佛教文化以其对新喻人民心灵的调适与慰藉,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的价值,崇庆寺的复兴、圣集寺的兴建就是很好的说明。迄今为止,新喻尚保留了许多佛教文化色彩的地名。例如:姚墟乡的牛王寺和张家庵寺、九龙山的塔前村、河下乡礼泉的佛岭庵、鹄山乡荷沂的宝珠岭、珠珊乡的庵前村、水西镇亭孜北面的南庵桥、观巢镇的庵山上等。

5.新余佛教文化另一特点是居士文化特别发达
新余佛教文化另一特点是居士文化特别发达,在新余佛教信众中,作为修行人与供养人双重身份的居士在在佛教文化传播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每当夏季我在仰天岗九龙坡水库游泳时,就会看到从老县城西门外迁过来的崇庆寺,就会想到隋代居士唐兴。那时,禅宗传法中心南移江西,新余就有居士唐兴舍宅为寺的义举,因此就有了崇庆寺的前身;本世纪初,崇庆寺的迁建又是一群居士首倡而促成的,事物的轮回还转竟然如此不可思议。唐代,随着禅宗的勃兴,蒙山道明卓锡新余蒙山,推动了新余佛教的发展。此后不久,与新余接壤的吉州安城(今安福)出了一位禅宗的泰斗——青原行思,江西再兴建寺之风,新喻就以建寺41所的成绩名列江西地区的第四名。

6.新余佛教文化人才辈出
新余佛教文化在开放与交流中得到发展,既有外地高僧入主新余寺院,也有本地僧人扬名他乡。
6.1历代佛寺开山弟子
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统计,新喻历代开山弟子有91人。主要是僧人,其次是供养人,他们包括居士、信众和一些宗族。最早立寺的僧人是三国吴赤乌三年的怀远,最早舍宅为寺的居士是隋代大业(605-618年)间的唐兴。而罗洪进所率信众曾建普济庵于洋津;习氏宗族曾立水镜禅林于白梅习凿齿庙左。总之,三国吴、隋、南朝刘宋开山弟子各1人,唐代36人,五代3人,宋代29人,元代6人,清代7人,朝代不详者7人。以上数据根据史志归纳,实际上的开山者应该大于此数。
6.2 历代新喻籍或在新喻弘法的高僧
6.2.1蒙山道明禅师
蒙山是唐代蒙山道明禅师的道场,蒙山道明原名惠明或慧明,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弘忍座下弟子七百余人,除了六祖慧能外,还有旁出法嗣十三人。道明在十三人中排名第三。他俗姓陈,本是陈宣帝之孙,国亡后落于民间。少年时于鄱阳永昌寺出家。唐高宗之世ko榜排名,往依在黄梅的弘忍,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咸亨四年(673年),他听说弘忍密付衣法于卢行者慧能,即率同僧数十人蹑迹追赶。至大庾岭,他先追上来了,慧能把达磨衣钵扔在石上说:“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他申辩道:“我是来求佛法的,不是为了争夺衣钵,请你开示于我。”

新余蒙山一角
蒙山道明开悟机缘
慧能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随后,机锋直入,开示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那)么时,阿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此问题暗指善恶是“二”,一切知识无不浸透了这个“二”,离开了“二”也就没有知识了。要见着自己的“本来面目”,则必须排除这个“二”的干扰。同时,此“二”一除,“不二”的那个境象自然显现出来了,此“本来面目”也就显现了99重阳节。这是对自我生命、精神完整和全面的把握,而且是最真实的感受。若有知识参与进来,所感受到的,除了知识还是知识,是思维的那些内容,而不是清彻透明的生命和精神的本身了。

蒙山的云间幽篁
“回光密意”公案
慧明听了慧能开示后,如醒醐灌顶,恍然大悟,遍体流汗,百感交集。当即涕泣滂沱,顶礼数拜。但是,他心中还有疑问,于是问道:“祖师传承的说法密意之外,不知道还有没有极秘密的心法未曾公开呢?”慧能回答说:“给你讲的,都已不是真正的密意,你如果回光返照,密意就在你的身边。”这一问一答就是禅宗历史上“回光密意”的公案。所谓回光者是指心光反外寻而转内照,不用往外追寻;密意者是隐藏之旨意,本指佛陀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意。慧明所问是刚才所言的本来面目后,有无其它密语密意旨在?而实际上禅宗密意本在不言中,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个悟道行者本无有言说,故说不可说。若有众生因缘请法,即为说之,是依根器而说。然说而不说,终归还是无所说。

慧能言下之意是说:“如今我能用嘴巴跟你所说的东西,就不是密语、密意。如果你能断除我、法二执,不落于语言、文字,回光返照自性空体,依本来空寂之体,只要能在因缘来时,当自性缘起,应缘起法之时,保持自在心,如此即能知密在自己心中,此外,别无密意可言,所以密者更不能表现在语言、文字之上啊!”密语即无,密意仅能体会于自心中,且存留于自心中,若是有人不甘寂寞,有所体知而落于语言、文字,那么就意味着不是为了争名逐利,就是犯了我、法二执。古德云:“不住一法守真空,还如太虚生闪电。”如此,行者灵光自然映现一切密意。无心才有密意,有密意不能有密语双琪夺面,表现于语言、文字的就不是密意,如果有密语即无密意可言啊!
听到卢行者慧能的回答,慧明这一下心里彻底踏实了董礼平,懂得最真实的密意不在他处,正在指自己心领神会的这颗心啊!于是说道:“本人虽然在黄梅东禅寺参学修行,但始终都未曾用心反省,未能体悟自性本存的本来面目。现在得到你的教示,瞿天临才能有所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师傅了。”由此可见,众生的心,妄想纷飞,只有断除妄想,彻底无住,才能通达即心是佛。所谓:“大死一番后大活,无心以后,真心现前,心与法界共同一体,无挂无碍,智境双亡,脱体无依,无依也不存,方是大解脱之时。”龙树菩萨说空:“我空、法空、空空。”破我执、法执之后,还须破空执。真空才能起妙用,如执空仍是“恶趣空”,未能见性。在这次山野之会后,慧明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名言流传千古,后来清代的大词人纳兰容若取这句话的意思,给自己的诗集命名《饮水集》。

蒙山之巅
面对慧明的感言,卢行者慧能回答说:“你要是这样想的话,我和你就是同尊黄梅弘忍大师为师的同辈,咱们全力保护并坚持五祖的佛法吧!”慧明接着问:“我今后到何处去呢?”卢行者慧能回答说:“逢袁即止,遇蒙则居”。意思是说“到达江西的袁州境内,即可停止前进,遇到蒙山时,就可安住下来。”这时慧明就向六祖叩头顶礼,然后匆匆忙忙地回到岭下,告诉随后追来的众多师兄弟说:“我曾到山顶上看过了,找不到他的踪迹,他不是从这条路跑的,应当从其他道路追去。”慧明为了保护佛法传承、为了保护卢行者慧能安全,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众僧信以为真,纷纷去别的地方搜寻。
慧明“化蒙山”
在大庾岭,慧明还遇到了一个孤魂野鬼,该鬼生前是个秀才,所以死后仍然不停地作诗。他对慧明唱一首诗说:
“寂寂荒郊梦亦长,古今成败懒尺量;
野草鲜花捻多少,苦雨酸风几断肠;
夜余莹光同出入,五更鸡唱影形藏;
悔不当初修心地,至此青山泪两行。”
慧明听后就为他说法,让他超度脱生去了。这种说法,后来演化为“化蒙山”的超度鬼魂之道场。

蒙山的轮廓线
开悟后的蒙山道明对新余的贡献
慧明开悟后,便移居庐山东南山麓香炉峰布水台。从这里他可以远眺故乡鄱阳湖明媚如画的风景,在此结庵修行,既可遥望家乡,以满足其思乡之情,又可以静心修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三年后,他果然如卢行者慧能之言,移锡袁州府新喻县的蒙山,住持灵隐寺,创建西华禅寺、圣济寺,大唱玄机,广弘佛法,一音宣讲,万听咸悦,使五祖教法扎下根来。自从他驻锡蒙山以来,新喻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布佛寺,遂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的道场。后来慧明觉得“慧”字与六祖慧能(上“慧”下“能”)上字相同,虽说慧能比自己年轻得多,又是同辈,但达者为师,自己受过慧能的指点,实质上就是他的弟子,应该避讳。于是他避慧字而取道字,说自己是明道无慧,改名为道明。蒙山道明法嗣共有三人:一曰洪州崇寂禅师;一曰江西环禅师;一曰抚州神正禅师。在他圆寂后,宜春太守秦琢为他奏请谥号。

蒙山之泉
由于道明驻锡蒙山以来的佛教文化影响,北宋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赐予“圣济禅寺”的匾额,清嘉庆皇帝赐予“唐朝佛国”之匾。时至今日,蒙山仍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史迹。其中位于蒙山南面灵隐寺旧址旁的蒙山道明的石质墓塔,既是不可多得的佛门灵迹,也是值得珍视的文物旅游资源。
毅然独往庐山香炉峰布水台结庵而居。三年后他果然如慧能所言,来到袁州新喻县蒙山,住持灵隐寺,创建西华禅寺,大唱玄机,广弘佛法。在他圆寂后肾兰花,宜春太守秦琢为奏谥号。自从他驻锡蒙山以来,新喻佛教臻于极盛,蒙山遍布佛寺,遂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的道场。正因这深远的历史影响,故清嘉庆帝特赐“唐朝佛国”之匾。时至今日,蒙山仍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史迹。其中,位于蒙山南面灵隐寺旧址旁的蒙山道明的石质墓塔,既是不可多得的佛门灵迹,也是值得珍视的文物旅游资源。

攀登蒙山的途中
6.2.2高僧德光佛照
幼慕佛法
德光的家庭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佛化家庭。曾祖父彭崇善、祖父彭尧训、父亲彭术皆崇信佛教,乐善好施。曾按乡里贫户的人数逐一进行施钱救济。北宋宣和三年(1121)德光母亲袁氏梦见异僧入室,惊醒后遂感而有孕,生下了一个男孩。由于这个男孩长得广颡丰颐,骨相奇庞,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祖父彭尧训说:我家世代积德才得此麟儿,他将来一定会光耀我家的门楣!于是为这个可爱的孩子取了一个非常好听而又大气的名字——“德光”。
德光九岁那年,由于躲避贼寇之乱,他们一家来到了袁州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擅长看相、识人,他看了德光后大为赞叹:“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栋梁”。德光天姿聪颖,“初入小学,读书十行俱下”。然而天妒智童,十岁那年,父母猝然相继辞世,使得德光深切地感受了人世的无常!此后,德光在伯父彭循夫妇的抚养、教育下成长起来。一天,家中请僧人做法事超度亡灵,德光与佛书有了第一次的接触,竟然感到非常亲切,好象平时经常熟读的书籍一样欧阳雨晖。苏东坡曾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如果有前生后世,也许德光前世已遍阅佛书,所以对佛书才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少壮出家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是德光有了思想触动和转折的一年。这年有两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一次,是大慧宗杲禅师南下经过县城,二十一岁的德光首次目睹了大慧宗杲这一代宗师的风采,不由感叹万分,说这就是古佛啊,我如何才能亲近并侍奉他啊!于是思想上萌发了出尘之意。还有一次,他听人诵读《金刚经》,竟然同六祖慧能出家前听人诵读《金刚经》一样黄喉貂,忽然觉得有一种通达解脱的快感。回来后他跟伯母说起了他的感受:“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梦幻。” [1]并由此下定了出家的决心。经过二年的准备,到了二年后的绍兴十三年(1143)德光散尽家财,除了添置度牒、僧具的花费外,其余财产悉数散发给族人,来到新喻县光化禅院(又说为东山光华寺或拾光禅院),足庵普吉住持为其落发。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彭德光,而是释德光,成为了一位为法忘身的释家弟子。

苦参深究,初省佛法
德光出家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佛法的学习和体验之中。经过足庵普吉禅师的指导,参学有所进步。有一天,他入方丈室,普吉有意接引、帮助他参悟佛法,于是问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此时,德光功夫尚浅,不知所对,遂发起疑情,苦苦参究这个话头,竟通霄不寐。次日,他向普吉请教:“昨日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又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和尚慈悲指示。”没想到普吉却震威大喝一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当时,德光是顺着学佛的理路来的,并依据佛的经教穷究苦习,普吉这么一声大喝,剿绝了他学禅中头脑里产生的种种情识和见解,于是他有所省悟,对佛法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德光行走江湖
入宋以来,中国佛教文化进入烂熟之期。德光的崛起使我想起了“行走江湖”这个俗语,它本源于佛教的修行,当时江南西道和荆湖南道佛教水平最高,江南西道和荆湖南道就是今天江西与湖南两省的雏形,佛子们往返这两个地方来参学求道,被称为“行走江湖”。曾经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行走江湖”,虔诚参拜天下的高僧大德,
不久,普吉禅师带领德光来到福建,普吉寓居福州西禅寺,语重心长地告诉德光:这次福建之行,是为你选择良师。福州东禅寺月庵善果禅师“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省吾足矣。”于是德光转投月庵禅师,为之服勤三年。当他首次与月庵面对面时,月庵毫不客气,机锋直入地考验他:“不落有无中,如何露消息谜情家族?”德光毫不示弱地回应道:“不落有无中,分明露消息。”月庵步步紧逼:“是什么消息?”德光便发声一喝。月庵说“未在更道。”德光应曰:“我留口吃饭在。”月庵即令参堂。

参谒高僧大德
当时福建卧虎藏龙,高僧大德分布各处,德光皆一一拜谒。当他听说江西百丈道震禅风严冷、宝峰择明道行峭拔,就毅然追随这两位大师参研佛法。接着他又参拜饶州天台寺的应庵昙华禅师,然后又跟随月庵善果禅师修行。月庵圆寂后,德光又回到江西,“谒典牛天游于云严,见万庵道颜于圆遍。会昙华,移庐山之东林,婺之双林。”在这段行脚江湖、云游天下的求法生涯中,年轻时的德光为了求得灵魂的觉悟,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相继参谒了五十余位高僧大德。然而此时的他,虽然偶而灵光一现,但仍然停留在接触文字等外境的解悟阶段,尚未完全开悟。
关于作者: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博物馆工作二十年。在此期间,先是调入市委党校从事历史教学邱佩宁,返回博物馆工作后一度借用到江口风景区(仙女湖前身)开发办负责宣传工作,后又到政协文史委工作十二年,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副秘书长、省作协会员、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长期从事文史、古建筑、古代服饰、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的探讨或研究,兼及旅游调研、风景策划、景点命名、景区评估及文史资料工作,擅长影视评论及文化散文的撰写。曾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新余历代名人》、《新余古今人物》、《新余文物与考古》、《古今联赋话新余》等新余政协文史资料专辑的编撰工作,并自费出版《新余旅游文化研究》一书。近年又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讲工作。曾在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机械学院等单位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新余明德书院讲授《中国历代服饰图样解析》,受到广泛好评。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公众号下不定期地发布文章。欢迎关注。
聂朋微信公众号:niepeng963;公众号名称:虚空夜点头。
niepeng963;公众号名称:虚空夜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