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重启【视频】古镇留影——长辛店留记-飞度时光

【视频】古镇留影——长辛店留记-飞度时光


古镇留影——长辛店留记
(上)
近几天,工作的主要内容从追寻文化,转变为“走街串巷”,是名副其实的来回穿梭在这大大小小,七绕八拐的胡同中……

长辛店是个老北京了,胡同也是北京特色,不过如今也有些陈旧了。在这百年的内部沧海桑田的变换中,其外部的建筑面貌倒是保留下来了,还保留下来的是一种热热闹闹的五里长街,总是一种集市的相逢。让人恍若回到几十年前的北京,甚至是更久以前……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它的生活节奏,生活条件似乎跟不上北京作为大城市的步伐了。于是城南这一大片土地面临着拆迁换新的进程,长辛店也不能例外。可是例外的有对着这片土地热爱的人,接触之后才发现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慢慢的我似乎也慢慢加入融入成为其中一员。

了解长辛店大街,作为古色北京特色胡同,计划是采用改造保护性拆迁,比推到性的步伐温和了许多,走在长辛店的大街小巷,走在人群拥挤,看着日常生活,攀谈着大街的两旁店铺,发现在不久的将来,这里未必不能恢复明清北京老胡同店铺林立的气象。
正所谓:“一条长街通南北,两旁店铺卖东西。街坊胡同缝口里,明清气象有遗迹。”

改革必大刀阔斧,破除陈旧,但凡设计“改”必有一番折腾,闹人闹心,可是在不能推倒重来大魔神卡农,亦不能稍加改动,这是动其血肉筋骨而又保其精神的工程,必定是不易的。其中的度对当地的政府和人民都是考验,对我来说则是期待,在置身事外中仿佛更加能看清——所谓“改”是为了不满足,是为了更美好。老的东西,文化的内涵需要铭记,可是美好的东西必定是让人无限向往的。

走过一条条胡同之后,开始寻访这个百年老店了——聚来永。走进便看到大大的牌子九阳剑圣,虽不是牌匾,但是却有着多年的留痕塞林木,“聚来永”三个颜体大字,似像鲁公风骨傲然挺立一般,下有一行八个小字“百年老店独此一家”书写方式也是从右往左,显示着它的年龄与生活时期。“聚来永”到底什么来头?我听这个名字好久了,也不明觉厉的似是而非跟着别人说“打酱油”,直到近距离才知道,乃是调味食品之店铺,打酱油是特色,各种酱是老味道,腌制的咸菜之类的东西,其中特有的咸味交织在一起,空气中都透出一股咸,穿过鼻子直冲味蕾,即使感冒时的我也是丝毫不影响这种浸透每一缕空气中的咸味。
但观来这络绎不绝的人却依旧是趋之若鹜,从他们中说出了多年来对此的依恋和沉溺,从不同话语中却有着一样久远的习惯。
“我从小吃到大,多少年了,我今年七十多了,你算算吧!”等等之类的话,印象中有位身量健硕的老大爷,约有七十多岁,原来在此经常吃这里的酱油,酱菜,现在搬走之后,公交四五十分钟特地一寻此味。让我却是感到这是一种慢的节奏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来自上古的生活的久远的习惯。虽然固化了味蕾与生活状态,但是让人觉得可爱和无比动容。
于是,我想到我已然走过了这里的大大小小胡同四十多条,也走进了许多人家院里抽奖人生,其中和好多人攀谈,和好多的花草拍照你懂我的爱,挑逗,和好多的猫狗互动,可是我在这聚来永中,我要想体会那种古镇的生活节奏,生活味道,必须深入其中,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买点东西尝一尝。也仅仅挑选一种腌制的大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去尝了这里的早点,散酒,麻花之类的吃食,这是世俗的生活,这是故有的生活,对我一个外来北漂来说,可以说一种深入式体验当地的机会,有种旅行方式叫旅居,我想我也算得上了吧。
说到吃,不止一次在长辛店穆斯林肉饼店吃,拍摄记录也有几次了,曾写过一段话,也是那时的感受,次次的感受:

方寸之间,最具真味
杂碎汤,酱牛肉,烧肉饼,其他冗余不提,此三特色的名号已打响长辛店大街方圆数十里。世上美食太多,岂能尽尝滋味。玉盘珍羞自有达贵相顾,市井之中便得乡民垂涎。十里之内,尽是相识,酒肉相伴,正是店味。
至于长辛店人无不推荐,初尝只是美味而已。了解体会长辛店之后,似有食外之味。原来此乃乡民之气息,此气息却是看不见,触不到,闻不着,却分明就散发在空气中,隐匿在一桌一椅间,传递在鸟鸣声里,流连于蔬果摊上……想一一记录此中之场景,可笔下功夫尚浅,所述粗鄙不堪柯占军,但唯见证之心,于此明见。
——记长辛店穆斯林肉饼店
由最初认识我们,到如今刷脸免单(虽然不好意思提及),但是却是意味着这是一种对我们熟悉度的认可,也算的上长辛店的熟客了。

老墙斑驳,听闻风雨而不知晓
想起那初初相见长辛店的场景马恺文,便是找寻市俗生活中的诗意(九图配8词一句话),到前些天走街串巷写的短诗《古巷》皇帝心仙人,再到现在的古镇留影,可以说从发现诗意,到接触长辛店的市井生活,再到古镇之诗意,可以说对它有了一个有远到今,由近到美的认识,现在依然觉得此种之意趣,这就是长辛店啊,这就是我对此的体验。
清真古寺,灯有两盏,老树盈天,古牌影阑,小巷泛古,门饰略斑,庭门半开,闭门深掩,五里街长情潸潸。

古镇留影——长辛店留记
(中)
经过了长辛店古镇留影的走街串巷,开始介入下一阶段,也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长辛店的生活状态,老人,民巷,孩子。曾经戏言算是半个长辛店人了,就算不及,大概也算的上半个长辛店通了。所写的东西,乃多日前之感触,因拍摄进行中,另并没有走完长辛店的缘故,一直搁笔至今。今停歇整理心中的思绪,也是了却心中的那一份由长辛店的风俗人情而领略的情怀的波动与思索。
此篇所记,心中已有大概,为其命名《宗教篇》因有学校,生活,历史遗迹,恐怕有点不太贴切,说成精神篇,或许更为贴切一些。
天主教堂——灵魂的一处芳草地

天主教堂,很早在以前的《我眼中的长辛店》绘画作品集里不止一次看到,有学生画的,有艺术家画的,可是距离仅仅是在一幅画上。等到走街串巷的时候,总算真真切切的见了,建筑风格与电视上看到的并没有太大出入,也没有引起我多大稀奇。只是想想这是一个宗教集会的地方,心中有着丝丝敬意。
而拍摄天主教堂,对我来说,联系之后,剩下的是我在其中听、看了。当然心中想了很多。天主教堂后有一养老院,拍摄当日,适逢义工做义务活动,给老人晒洗被褥,整理房间,还有一位给老人修脚,而我只是站立旁观,心中看着这些老人的生活。
养老院这是第二次去,第一次还是在大学时候的记者团,有好多人一块去,同行的人很多,现在已记不清几个了。不过却让我对城市中老人的生活状态有了一个初步浅显的认识,那时候要求同去的大一的写点东西,不过大抵是新闻、通讯稿之类,思考的文字不多,我也仅仅在日记中写了关于城市的养老,关于孝……其实倒不如农村之养老模式。
而在此时的天主教堂,看到老人拖着缓慢的身躯,一步一步的慢慢的行走,慢慢的生活,让我对未来之后老年时光感到恐惧,或许这种转变是缓慢的,可是终究会变成这样。走路是慢的,说话是慢的,听不清楚别人的话,靠着墙走,唯恐被摔倒中国核电重启,可是即使如此缓慢,生命的终结也是一刻不停的到来,子女的相聚也鲜有时光,这样的活着又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支撑呢?我在想着一阵后怕……
工作还要继续,时间慢慢的还在走,之后,看到这些老人,女性居多,走到教堂里,开始礼拜,开始诵经。低语阵阵,时而整齐齐诵,时而散乱,各自祷念。当然我是一个字也听不懂的,觉得像极了我们高中时朗诵课文一般,她们双腿跪在低低的凳檐上,有看书的,有闭目念的,心中各有主宰。恍然间,我释然了,她们除了慢节奏的生活,还有一精神之给养。纵使她们儿女在远方,纵使她们步履蹒跚,一小段路要花的时间很长很长,可是她们有她们的方向,她们有信仰。我不能理解她们的信仰能给她们怎样的支撑、力量和灵魂的安放。可是我觉得,人终要有点信仰。当一切的物质繁华不再能受用,当一切的关系都断绝,当连最基本的自理都难以维持,当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都有可能会失去或者逝去的时候,只有信仰不会。于是想到自己读的书,写的字。我想我终有一天会老去,但我也愿让我的灵魂有一处芳草地可以安放。
清真寺——若能持戒终为善

对清真二字印象,实在太多浅薄,只是听说有着许多规矩,此次去清真寺拍摄却是见了何为清真,可能我之所见所听只是冰山一角,可是我也为我之所见所遇有所欢喜。
周四下午,去的时候是有礼拜的时候,因去的有点早,礼拜还未开始,阿公正在讲些什么东西,摄影师再拍点寺内陈设,建筑之类的东西,而我则在一镜头照不见之处站立。恰好听得阿公讲演的内容,好多现在已记不住了,只隐约有些印象。内容也不避讳钱的问题,好多好多的内容我能理解的,记住的也只有三句,也只是叙述大致意思。
“人每个人都有私心,都有污秽之处。那么该怎么办呢?人身体上的污秽,要用清水来洗刷掉;心里上的污秽,要通过礼拜祷告来洗刷掉;行为上的污秽,要用持戒,用善行来洗刷掉……”
“人容易产生恶念,那么就要求我们去做礼拜;人做事上容易懒惰,就需要我们早期礼拜有所戒持……”

我记得的也只是我容易记得的内容,宗教的意义和社会之道德标准并无差异,也是让我们勤勉,持戒,向善。我忽然觉得这是好早以前就听到过的教义,深以为然。长辛店有天主,有清真,风情世俗或许有这些会更加消除一些不安。最起码的清真教徒会多一分善行和善意。
信仰,不就是一些真的、美的、善的东西吗?圣人之事,立德立功立言。立功须卓越之才干与不世之机遇;立言须学究古今,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唯独立德,仅仅须自持而已。若能自持,也算的上莫大善行的功业一件了。

之后便是拍摄清真之建筑风格了,主堂一间,南北侧房屋两间,有一排屋五间,主堂内嵌一六角亭,旁廊有一水井……建筑有了历史,青砖厚基也一直矗立,还有水井里面自有意义,具体不详,水井大抵是清水洗污秽之意吧。朱子有“为有源头活水来”善行善意或许在此之活水之中源源不断而来吧!
平安里——生活容量才容易

长辛店胡同,大多没有以“胡同”后缀命名的,平安里算是有历史的,而平安里2号的房屋更是有些年头了,是数得着的老房子了。拍摄民居生活的时候作为重点了。
这所老房子的主人约有七十岁了,仍让我以赵阿姨唤之,人心态之年轻就是好。而拍摄内容是摄影师在院落拍摄房屋建筑之景色,还有家禽、花木之类,和赵阿姨聊着天。当然大多时候还是聆听者的身份,从拆迁事宜,到风俗观念之类云云.....
听了很久,了解到许多东西,长辛店拆迁好似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啊,土木之费,安土重迁之念,让这搬迁是一件耗时日久的事情。
赵阿姨这居民宅,原为她与姐姐之共有,姐姐怜悯她丈夫离世之早,剩下孤儿寡母,遂相让。然今时日竟过,恍惚三四十载过去,旧时房屋经拆迁竟然也价值连城。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赵阿姨抚养儿子已经成家,孙子刚刚出生,大胖小子,房间里有着孙子的照片,赵阿姨脸上的乐意不自觉的流出。而今旧居换新居,而且不止一套,或有现金之补助。赵阿姨说:当年我姐那么帮我,我打算这笔钱下来,给姐姐一笔钱。毕竟当年这房子也有她的。
这算得上比较好的关系,在动土搬迁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争吵,亲戚变得不是亲戚,邻居也不是邻居了。钱字当头,容不得就是半辈子的奋斗,这是人性,也是人情。
在此过程中我想都了很多,赵阿姨的事情似乎印证一个道理,年轻的时候,每一代人都不容易,或者说每一个人都不容易。自己一个人独自抚养孩子成家立业,辛苦操持,不辞劳怨,到了老年,不仅可以弄儿怡孙,另有财富到来。并且牢记姐姐之帮助,精神物质都获得了很多。
我叙说这个故事,不是想讲什么“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的理论。而是一个人如果连情字都可抛却,心中能充盈的还能剩下什么?
还有一点感触就是,年轻都没有富有,所以对于当下的我应该及时找点热爱的东西,或许三四十年后财富会自己找上你,或者现在做想做的事情,不要等老了,徒留财富给子孙。毕竟诗书美德才是传家宝,财富终是外物而已,能容易得到的也可能容易失去吧……
当然,有些东西有美好的一面,也必有丑陋的一面,瑕不掩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是如此,长辛店有着灵魂的安歇的宗教在教人向善。那每日的礼拜,诵经都是灵魂的共鸣,那一定是真善美的旋律。当然这在长辛店人中的比重还是很小的,更多的是向平安里那样,不辞劳苦,不抱怨的过着日子,这或许是长辛店之风俗精神,是一个古老的地方的精神底蕴。现在的城市总是太着急,太焦虑。那缘自祖辈留下来的精神与安足才是一个地区的特质。
古镇留影——留下来的是什么?
是民风俗气,是精神之印记,不止曾几百年,北京这所大城市里,还有没有胡同?或者说有没有胡同街短里巷中浓浓的风俗精神气韵。这是个疑问?但历史会证明。同时我也十分艰辛这一点,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貌在变革,可是人的心底总是一样的。进步不了多少,同时也衰退不到哪里去,更多的人是会信仰我们初初读书时的信条与本质——人之初,性本善。
2017年11月09日记
古镇留影——长辛店留记
(下)
古镇留影,这个项目结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真的名副其实的“留影”了,拆迁工作已经开始了,居民也都搬走了,热闹的五里长街现在除了门店也不允许摆摊了吧。懒散着,心中的下篇一直没有写。不过修真小店,或许过一短时间会有一个比较更加冷静,更加热情,更加“旁观者清”的认识。现在已过去近两个月了,我想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在动笔来的更是时候。一是因为上述原因,二是因为想动笔写,是自然而然的,不含任何性质的自由的在笔下舒展,这才是我想要写的东西。

随着当时拍摄的一点点按照计划的接近尾声,在拍照和摄像中又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首先需要和长辛店街道联系才能去拍的二七纪念馆和劳动补习学校,然后又走着记录了二七烈士墓。在二七纪念馆,我没有参与,可是看了拍摄的东西。而劳动补习学校和二七烈士墓,长辛店所谓的红色文化我是深有感触。当时拍摄的时候,正好看了电影《建军大业》之后严昊,又把《建党大业》《建国大业》都一一看完了,脑子还沉浸在哪个烽火硝烟正典燕窝,工人口号弥漫的时代,走进劳动补习学校,这是最初的工人宣传和学习的地方,也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思想的源头的地方。地方不大,只有南北配房,东面一件学习教室,去进去的时候还有在那种早期简陋的黑板上写着“劳工神圣”四个字,还有桌椅板凳在静静的守护着这四个大字。草也已经长的很茂盛了,有了近一人之高。少有人参观的荒芜,少有人打扰的寂寥,可是对去游览过人山人海后的这种光临,而且有任务的记录的行程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据说毛泽东来过长辛店,不知道来没有来过这个劳动补习学校,可是这里出现的几乎最早的党支部,工人阶级觉醒的地方,我站在这看了许多东西,桌椅板凳,房屋陈设,屋檐墙角……我想不知道有多少是新休憩的,不过确认的是地板是那时的,厚厚的青石板黑颜知己,显示出岁月的沧桑,连这里生长的杂草都不知道枯荣了几回,当然此地仍是此地灵丘天气预报,空间上不变的坐标仿佛能让我穿越时间的延伸,在感受真的那种工人狂热的运动热潮。

历史是前进的,也是人怀念的,我看到这空荡的院落,看着这历史岁月的遗迹,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往时现在读的借古怀今的诗篇。“旧时王谢堂前燕月亮河简谱,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是历史,可是在这可能孟夫子的“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来的更为贴切些吧。看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变化,各种风流人物层出不穷,当然能够活下来建功立业的都是幸运的,还有还多不知名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淹没,或者说是他们鲜血汇聚成了星火之心,他们无名编织成了历史。无人记起,从不遗忘那段岁月,因为他们,那段岁月才激情万仗,因为抗争,才前赴后继。
我仿佛知道了一点历史是个什么东西,他永远流转,永不停歇。可是二七烈士墓却让我看到了永恒,葛树贵二人,以前不曾听说过,是工人运动的任务,可是在那段大的革命烽火中就名不见传了,可是长辛店工人记得,长辛店人民记得,认识了长辛店就会认识他们。这不就是一种永恒吗苜蓿柿子?历史会滚滚向前,可是那些用信仰留下来所凝聚下来的永恒却永远都在。

想到高中读的高考满分作文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中的最后一句:
“今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今不如是吗?

走近二七烈士墓,很空阔,二人墓碑在中央,坐北朝南望着长辛店的五里长街。旁边有松菊常伴,另有一面旗帜。这是简单的墓碑,这是不凡的寄托,这是一个长辛店地区留下来比文物保护更加鲜活的见证,他们活过,有父母妻儿,现在有子孙仍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真实的告示着一个时代的信仰。

在长辛店留记(中)的时候写宗教、写信仰嘉卓留学,其实历史才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无数仁人志士追求名垂千古龙思雨,追求自身的历史的信条,避免的是遗臭万年,子孙唾骂。其实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还有的信仰是土地的信仰,厚德载物,安土重迁,都是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外敌来犯,死卫故土,乡亲流离,共同揭竿。这是土地的力量,这是历史给予这片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这片土地——长辛店,就是一个缩影的代表。

当拍摄结束,把一条条视频、图片整理下来也是一个繁琐的事情,可是繁琐过后,看到250个G的视频资料一条条罗列在表格中,文件夹中,仿佛真的拥有了一个时光胶囊,古镇留影,果真如此。并且,寻常的事做到精致,做到细致,想到这是一种美学,一种文化责任,一种历史担当便觉得十分庆幸。庆幸当初是为了拍面貌而拍,拍寻常而拍,不是什么恢弘的场景,不是为了一个宣传片或者纪录片而拍摄的,现在作为一个无具体功用的资料而存在的。现在无甚功用的存在,可以尽可能还原这段拆迁前的风貌,这对于长辛店百年历史,或者更久远的历史可能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变化,以后会是样子,没有人能猜测得到,没有人能知道,但是我们可以为他记录下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不禁为当初我们情怀所感动,不禁为当初长辛店街道的情怀而感动,而我庆幸能够参与其中,房仕德虽然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让我经历了一个时期,一个变迁的前夕,一个和长辛店地区交流的感受,对这片土地有了熟悉和了解,尽管还是微乎其微。可是足以填充这段时间的历程。

长辛店——北京南城的为说不多的老北京胡同,可能这次改造性拆迁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恢复明清之风韵,可能不是计划中的那么规整,可是我都为能留下——古镇留影这些影响而骄傲。正如现在许许多多的文化正在消失,许许多多的情怀在被人所抛却,这是一份历史的价值,这是一份或许在我工作中可以闪光的,留给一个地区的一份重要的记忆。

于是想到当年冯骥才为天津老城区的奔走疾呼,可是外出回来之后只剩门楼一座,何其怅然。现在是改造拆迁,是为了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确这种进程不能停止,谁也不能停止,而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不忘,不忘初心仙舞魅凰,不忘岁月记忆,如果历史终将会带走许多东西影子大亨,我也会让记忆让我时常想起。
而这些记忆,不就是流逝的历史,不是一个地区最朴素,最宏大的文化基因库吗?不正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积累下来而形成文化的最初源头吗?十九大之后,留意到在北京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多宣传标语,“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首的一些列标语,而我个人最喜欢“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句,这不就是我做的事情吗?幸甚!
最后的最后的总结是感谢和致敬。
我只是个人的感谢公司和boss、同事让我参与和经历;感谢摄影师和长辛店人的热情;感谢长辛店街道办领导的情怀和对地区文化的担当与责任。并且向情怀致敬,向文化致敬,向历史致敬。
情怀不死,文化不灭,历史永续。
2017年12月20日记